涨知识!玉湖名迹你知道几个?




 

荆楚大地,囊括千湖,水润沃野,千里一碧,风光旖旎。在荆、公、松三地鼎立处,有一"菜刀"形的湖泊,水面约一万亩,名曰玉湖。翻开玉湖历史的篇章,早在南北朝年间,其水面在3.5万亩左右,呈"蜘蛛"状盘踞,水系发达,沟河相通,大小湖泊相连,润泽家乡万顷平川,赐予世人不少名胜古迹。

 

双庙台

一高一矮,俯首相望,携手矗立。

紧邻毛家港古镇,近傍玉湖之滨有一连体双庙,

南北朝年间

双庙雄伟壮丽。屋顶盖着灰色的拱形小瓦,四角上翘,显得肃穆庄重,古朴典雅。双庙的主体庙共四层,每层楼高约四米,四周檐廊环抱,朱红檐柱撑立。檐柱之间的上方嵌有镂空的雕花檐帘,各种动物花草栩栩如生,配有祥云图案,用朱砂、石绿、银珠、雄黄等色料糁之,其色彩华而不艳,庄而不妖。主庙正面大门之上"双庙台"三个赤金大字赫然醒目,熠熠生辉。门两边挂着一幅木雕对联,上联是"圣母泪盈玉湖恩泽桑梓",下联是"智者指茅作穗普济众生"。庙内神龛上供着圣母(玉姑娘)和智顗两尊镀金雕像,母子俩慈眉善目,福态酣悦。主体庙宇旁边是一座两层高的小楼,其形体与主楼相属,其作用是方丈、弟子及香客们的卧居与膳房。

传说这两座庙宇是家乡人民为祭拜智顗大师母子修建的。早在公元539年,荆楚旱灾,百姓颗粒无收,毛家港灾情更为惨重,湖中莲藕枯萎,泥土开裂。良田与湖底茅草丛生,湖边百姓嗷嗷无告,饿殍枕藉。于是玉姑娘(圣母)泪盈玉湖润泽良田,智顗指茅作穗救苦弭灾。玉湖民众感恩戴德为他们修建了双庙台。双庙台的选址也大有讲究,玉姑娘和其夫君陈起祖(益阳落魄县令)婚后恩恩爱爱,常常摇荡小船到玉湖采菱摘莲,有时候他们把小船停靠在湖边的一座浦屿旁,攀爬上去游乐嬉戏,采花捕蝶。玩累了,躺在如茵的野草上休憩,有时酣然入睡,尘梦延绵。有一日,她梦见湖面香烟缭绕,七彩飘浮,神光闪烁,整个湖面幻若仙庭。尔后怀孕就生下了佛面若仙,具有传奇色彩的小智顗。因此人们就把祭拜他们的双庙就修建在这座浦屿上,并取名叫双庙台。

双庙台的主持是茅穗里街道上毛善之员外的幺弟,名曰毛善仁。其法号"慧觉",毛善仁生性向佛,从小在私塾里就跟着徐先生(玉姑娘的父亲)习读佛经,后来到宜昌茅山从师学法念佛,积淀了丰厚的佛文化底蕴,在荆楚佛界颇有名气。

后来,小智顗的父亲陈起祖官复原职,回到益阳重任县令。玉姑娘执意带着小智顗留守茅穗里陪伴父亲一起生活。玉姑娘每天都要带着儿子到双庙台习佛念经,习武练拳。小智顗从小受到了佛文化的熏陶,奠定了丰赡的佛学基础,并稽拜慧觉长老为师,从此醉心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与传承。

智顗长大后,在毛善之员外和其父及香客的扶助下,在阧湖堤长江边,也就是他外公居所旁边,修建了二圣寺。尔后又在沙市修建了章华寺。再后来到浙江天台山建塔头寺,被誉为中国佛教天台宗师祖,成为东方佛教的创始人。其间,也多次回家乡看望父母乡亲,到双庙台拜谒师傅及弟子,他对家乡佛文化的发展也至极眷注。公元597年智顗大师圆寂,终年61岁。

明朝期间,荆楚曾经发生一次较强的地震,双庙台在震灾之中夷为平地,其后不复建焉。

 

·先念台  · 

 圣母塔

智顗大师离开茅穗里,去了浙江天台山传播佛教,此时圣母(玉姑娘)已经年过花甲,她的丈夫陈起祖已休官赋闲。其父母以及家乡长辈毛善之员外等先长早已驾鹤西归。公元563年,圣母仙逝,百姓哀戚,湖水悲歌。为了纪念圣母,玉湖百姓在距双庙台一两里的湖边高地——先念台上,修建了先念寺。到了明代,公安三袁归根故里,他们一同前去先念寺祭拜圣母,看见寺庙年久失修,于是出资修建了圣母塔。

先念台,是早年圣母经常带小智者去念经的地方,委实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佛台。它三面环水,台顶高出水面四五米,方圆一千多平米。台上篁竹葱茏,树木葳蕤,横柯上蔽,僻静清幽。那时,小智者每天早上在双庙台跟慧觉大师习读经书,然后由母亲泛舟带到先念台,坐在浓阴下的石凳上,腔圆韵足地诵读经文,直至倒背如流,烂熟于心。人们据"先佛念经"之意,故起名"先念台"。

圣母塔,明代公安三袁修建。它庄严地矗立在先念台上,簇拥在绿树繁荫丛中,塔身灰白色,青砖灰瓦结构,呈正六边形,共有七层,高约有二十米。由第一层向上逐渐缩小,整个塔的形状像六角楼,塔顶盖着灰色的小瓦,上面还安放着一串铜葫芦。

塔底有一拱形大门,门上端镶嵌着一方青石板,石板上镌刻着"圣母塔"三个大字,门两边挂着一幅对联,上联写着"风和日照智者恩德",下联写着"水清月现圣母尊严"。塔里尊立着圣母石雕,佛像前安放着神龛和几只香炉。楼内装有木制的旋梯,每层每方开着一扇拱窗,七层共计四十二孔,每个窗孔中间端端正正摆放着圣母的石像,其神形迥异,姿态万千。有的颔首低眉,俯瞰塔底;有的极目远眺,瞻瞩湖波;有的笑态酣畅,貌若粉莲;有的慈爱祥和,善容若水……

来往香客络绎不绝,塔内塔外香烟袅袅。冬去春来,香烛不熄。

时任公安教渝的房龄来玉湖先念台凭吊,写下了《圣母塔》一诗,抒发了作者对圣母的景仰:

宴罢瑶池去不还,

巍巍圣塔已经年。

指茅作穗禅机妙,

点水为油佛法玄。

一柱直连银汉表,

七层高耸楚湖边。

独怜母子今何在,

赢得芳名后世传。

房龄留下诗作不多年,玉湖则经历了一次灾难性的地震,圣母塔和双庙台一并沉没于湖水之中,从此消释踪迹。

 

九口堰

小智顗随双庙台慧觉大师习读经书多年,一日在双庙台晨念过后,玉姑娘(圣母)欲带他到先念台的柳荫下诵读经文,此时慧觉大师出来,他对玉姑娘拱手施礼曰:"今日天色朗晴,佛波潋滟,敢情是个闲游吉日,不妨让我们带着德安(智顗本名),北荡玉湖何如?"。玉姑娘颔首应许。

三人同舟,船浮碧浪,楫拨翠荷,面吻春风,缓急随意,悠哉,游哉!不知不觉,他们已来到玉湖北岸一个堰口,慧觉大师停下船只,放下木浆,取下腰间的酒葫芦,坐在船头,对智顗母女说道:"德安跟我习佛练武这多年,心机纯至,向佛虔诚,砥砺用功,但不知佛绩之厚薄。今日出考题九道,若每答对一题,我辄自饮一盅,尚不知小德安给不给愚师这个酒兴?"小智顗赶忙稽首谢曰:"为徒谨慎对题,尽量不负师傅厚望,若扫师辈酒兴,还望海涵。"

慧觉大师捋了捋白色胡须,然后咳嗽一声清了一下嗓门问道:

一问何为谤佛?

智者对曰:"坏佛义者,名为谤佛!佛义为何?指所标也!所标何也?月也!月者何也?性也!故言见性为佛,不见性则外道。佛不以相见,外道亦不以相见。见性,白衣亦佛,生死拘不得。不见性,纵为观音院主,徒众万千,任他百千岁,依旧外道。故经言:佛者觉也。更言:若人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‘邪道’,不能见如来……"

慧觉大师与玉姑娘对视一笑,满意点头,然后对准酒葫芦口,仰面饮下一大口酒。

二问何为神佛不分?

智者答曰:"佛若是相,则佛相与神相可分。佛若不以相见,则佛相与神相,当作何分?佛乃众生自性,迷为众生,悟名诸佛,心佛众生不一不二。‘分’之一说,以何为依,因何建立?仁者所言,假神佛之名,劝诸学人莫执神佛之相,而迷失自性觉悟之道途,故说幻化……"

智者对答如流,佛理深邃,慧觉大师惬意地喝下第二口酒。

三问何者为"生"?

智者脱口而道:"生者,妄想分别耳!众生颠倒,识心分别,建立诸相,故而说‘生’,汝以生为生,实实不知生本不生矣……"

慧觉笑容堆面,合意饮下第三口酒。

…… ……

九道题圆满回答,慧觉大师则饮酒九大口,此时已是红面如霞,酩酊大醉。忽然凉风一吹,他不禁酒水上冒,佛口一吐,水面顿生热气,热气中还弥漫着一股甘醇的酒香味,散发在四里八乡。

从此,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"九口堰",亦作"酒口堰"。后来据说智者大师是火龙投胎,又把这个地方叫做"火龙港"。

 

月亮洲

  

远久之前,毛家港若连日大雨,玉湖则水位暴涨,湖边万亩良田就汪洋一片,田里作物便葬身水腹。老百姓为了排涝振灾,于是挖掘了一道河流——沙河,通过沙河把水排入虎渡河。沙河水势凶猛,急湍如箭,洪水流至黄台村,由于河道狭窄,于是水流冲破河堤,然后岔道分流,再在虎西上闸合流。这样在两河之间夹有一地沙洲,状如月亮,人们叫它"月亮洲"。

月亮洲上有一所私塾,私塾里的黄先生带着一群学子,在习读"之乎者也"之余,也编写一些儿歌让孩子们吟唱。黄先生就着脚下的月亮洲,就写下了广为流传的《月亮耙》儿童歌谣:

月亮耙耙跟我走,

一走走到黄金口。

你割肉,我打酒,

然后回到月亮洲。

月亮粑粑跟我走,

我们回到月亮洲,

你吃肉,我喝酒,

我们吃了过朋友。

这就是唱响荆楚的《月亮耙》童谣的原始版本,它原来就是从我们毛家港蒲田咀传唱出去的。

(作者:湖光山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