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委书记严广超在中共湖北省委主办刊物政策(2024年第2期)发表署名文章《积极探索平原湿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》

近期,县委书记严广超在中共湖北省委主办刊物政策(2024年第2期)发表署名文章《积极探索平原湿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》,现将全文分享如下:

积极探索平原湿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

严广超

公安县以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为载体,按照“用好资源、调整方式、规范行为、体现质效”的目标,探索并初步形成了“六清、五统、四控、三共同”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。

一、资源“六清”,促进发展要素的差异化经营

资源是发展的基本要素、驱动要素。要在流域综合治理框架下,厘清六个方面的主要资源状况的优劣,实现“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”。

一是厘清自然资源。崇湖是国际重要湿地,是长江至洞庭湖生态廊道的关键节点,流域生态本底总体较好。由于崇湖为浅水型湖泊,受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直排影响,加之平原地区水动力不足,导致流域内省控、市控断面水质长期介于IV类、V类之间,水质改善缓慢。流域内现有耕地10.7万亩,养殖水面5.8万亩,地势平坦、水源充足、农业发达。

二是厘清人力资源。流域内人口稠密,有户籍人口4.4万人。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,劳动力外流现象普遍,适龄劳动力占比约43%,常年外出务工占比18%。同时,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占主导,耕地碎片化达5.1块/户,2022年土地流转率仅为32%。

三是厘清市场资源。区域内有市场主体60家,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5家,但规模普遍不大,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。流域内1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较强,2022 年村平均收入35万元,但多数收入来源依靠资产资源发包,后续增长动力不足。

四是厘清产业资源。区域产业特色鲜明,以虾稻种养、水产养殖为主,有虾稻综合种养面积7.6万亩、精养鱼池1.5万亩,年产水产品5万吨以上,有“三品一标”产品4种,年产值超10亿元,产业收益较高。但生产方式仍较为粗放,农产品初深加工缺乏,产加比仅为1.46:1。

五是厘清服务资源。区域内有麻豪口和闸口镇镇区,周边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,医疗、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实现全覆盖。但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群众所需所盼仍有较大差距。

六是厘清文化资源。公安是百湖之县,傍水而居、因水而兴、与水抗争孕育出地方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人们对水的特殊感情,长期以来崇湖得以良好保护和发展就是对此最好的例证。但人口增长、经济发展所导致的“人湖之争”,一度使崇湖明珠蒙尘,迫切需要通过流域综合治理,重构和谐共存的人与自然关系。

二、规划“五统”,促进发展目标的系统化集成

根据总体规划,将与流域治理关联密切的生态保护与利用、产业、交通、水利、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,通过目标集成制定形成小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,并以此指导流域治理全过程的项目和资金整合,以实现规划统筹下的综合效益最大化。

一是统筹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,优化发展空间。通过整合崇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红线和流域综合治理底图安全底线,将流域划分为“三区”,即湿地保护核心区、生态缓冲区、发展管控区,明确各区域土地分类利用模式,“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”。

二是统筹产业发展规划,调整发展方式。综合考虑片区种养特点,谋划建设“三大产业区”,即以崇湖为核心,发展鱼类、螃蟹生态养殖和有机水生蔬菜种植基地,已建成2万亩鱼类、螃蟹生态养殖示范区,1500亩有机水生蔬菜种植示范区,8万亩稻田绿色高效综合种养示范区。持续推进“三块田”改革,区域内62个村民小组流转土地4.4万亩,流转率53.2%,新增规模经营主体118个。与华中农业大学、洪山实验室等团队合作,建设200亩国家级小龙虾种质资源库及繁育基地、500 亩“克氏原鳌虾”种养一体化示范区。

三是统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,改善发展条件。统筹生产、生态、生活,整合环崇湖旅游公路、“四好农村路” 等项目,投资8000余万元,畅通片区道路循环,建成8公里环湖公路、13公里环湖步道及18公里片区路网。

四是统筹水利基础设施规划,强化发展保障。利用环湖路基加固沿湖渍堤25公里,流域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至20年一遇。新建补水泵站1座、排涝泵站5座,疏通北干渠、西干渠,畅通湖泊、渠系等内部水网。疏挖环崇湖截污沟渠4.2公里,减少面源污染入湖。

五是统筹公共服务发展规划,提升发展支撑。持续深化教联体、医共体、城乡养老一体化改革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。将社保、养老、户籍等高频服务事项的办理权限向镇村延伸,建设镇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。与华科大、武大、北林等高校合作,强化崇湖湿地生态保护、修复的科技智力支撑,推动研学科普型旅游业发展,努力创建3A级旅游景区。

三、底线“四控”,促进发展安全的体系化管控

水安全、水环境安全、粮食安全、社会安全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守好控牢的四个底线。其关键在于对可能造成安全威胁的因素进行管控。

一是建立防洪排涝管控负面清单。建立水利设施长效管护机制,严格落实河湖长制,全面禁止填湖占湖和损毁水利设施,禁止在堤防保护范围内建房、打井,在沟渠内倾倒垃圾和人为设置障碍物等行为。

二是建立水系统生态管控负面清单。建立以保障水环境安全为核心的联合执法机制,流域内禁止规模化畜禽养殖,禁止生活垃圾、农业废弃物等垃圾入河湖,禁止农药化肥超标准使用,使氮磷等有机物排放量减少20%以上,水质稳定在IV类。

三是建立稳粮保供管控负面清单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严禁占用、破坏和毁损耕地,防止粮地非粮化、农地非农化,2023年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.2万亩。

四是建立平安稳定管控负面清单。以“六无”村居创建压实镇村社会面管控责任,确保流域内所有村均实现无越级上访、无刑事案件、无讼、无电信诈骗、无“黄赌毒”、无邪教的目标。

四、主体“三共同”,促进发展价值的成效化体现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必然要求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,着力构建党建共同体、投入共同体、治理共同体,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一是完善末端功能,促进资源下沉,构建党建共同体。流城内13个村已实现“党小组+党员中心户”体系架构全覆盖,共成立网格党支部16个、自治单元党小组51个,推选出党员中心户332户。系统梳理组织、纪检、宣传、统战、政法委等部门的工作职能,搭建多元参与、资源下沉平台,打造了百万村培育、“护苗工程”、“家在公安”等一批“一部门一品牌”。

二是建强自治组织,激发自治活力,构建投入共同体。累计投入8.3亿元,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、人居环境整治、生态农业综合种养、研学型旅游等项目。通过发挥政府投资的牵引作用,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,已招引落地项目17个、投资8亿元。依托在外和回乡能人带动,引进社会资本投资7亿元。组建村级慈善基金5支、基金总额达100余万元。

三是健全协同机制,畅通治理渠道,构建治理共同体。创新搭建“村调委+矛调小组+十户长”的村级矛盾纠纷“三级联调”机制,2023年流域内信访总量同比减少28%,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率同比上升50%。创新建立信访“巡回指导”机制,电诈和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41%和33%。“逢四说事”“古树议事” 等一批经验案例被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推介。